婷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拯救末世,我的堡垒战舰要繁育 > 第233章 (番外二)守望在历史深处的半山园

第233章 (番外二)守望在历史深处的半山园(第1/5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寂寞半山园

    南京。沿着古老曲折的明城墙,自著名的中山门进入繁华城区,南向行驶约500米路程,便会在路边街巷的站牌上,不期而遇一个让我们砰然心动的名子: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半山”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着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因为,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还纪念着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一个政治巨擘和文化集大成者——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

    说来,这位曾经被古今中外反复解读的历史伟人,与南京城内这个名叫半山园的地方,有着极深的渊源。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7年),在为北宋王朝鞠躬尽瘁三十多年后,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强大的政治压力,怀着极其悲凉的心情,56岁的王安石再次被出缺到南京——那时还叫江宁,在江宁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南宋《续建康志》里这样介绍这个小宅院:“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它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辄不答。”这个不设围墙的小宅院,王安石自名为半山园,在这个院子里渡过了他人生最后的近十年时光。除了这个园子,江宁还是王安石一生中情有独钟的地方,不仅在这里度过美好的青春时代,他还曾次出任江宁府尹、两度为父母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先后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而今的半山园,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或许只是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下属的一个社区而已。我们在路边随机相问,社区内的居民,几无知晓半山园因何而来,所在何处。即便我们,也是经由南京文化界的朋友们帮忙,通过重重关系渠道,费了不少口舌周折,才搞清真正意义上的半山园,至今还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在通过海军士兵重重岗哨盘查,终于找到隐藏在一片军官宿舍楼后的半山园时,乍一看,那是一个何等窄小局促的地方啊!背后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二丈见方的小土墩,土墩下是一条浅溪,右侧,即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化建筑。半山园的所在,即便放在近1000年后的今天,也不至于影响到周围人们的生活;再退一步说,即使这里没有军事院校的阻隔,这个角落对于当今那些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也是毫无开发价值,更不至于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不敢妄猜王荆公当年选择在这里作为退隐之所的初衷,但我却可以断定的是,在这里建构他的半山园,一定有与世无争的思想因素存在。一代名相,就这样以一种寂寞而与民无争的心态,固守着他对王朝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和一个仕子的终极理想。

    2、遥想荆公当年

    海军校园里花木似海,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依稀是宋时的建筑格局,青瓦白墙的小屋打眼一看就知道是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手举改革册卷,长须飘然,目光宏远,神色静穆。由于半山园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从知晓内部的陈设。但我们都知道进不进去,着实意义不大。能在半山园近周次第徘徊,神游荆公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的身影;思想他人格的伟岸,精神的高大;感知他悲愤的心情,千古的遗憾;遥想他在这里接待过的苏东坡、欧阳修、米芾、李公麟们的情景,便已足矣!足矣!

    王安石在建筑半山园的时候,特意不设园门,好让所有的老百姓和文人墨客都能进来和他沟通,从而使他得以体察民情。今天,被重重包围于军事院校内的半山园却鲜有人可以进来拜谒访问。在通过层层岗哨的时候,我很想告诉那些海军士兵,1000多年前,在这个简陋得庶几遮风挡雨的园子里,有多少普通百姓和高逸雅士,对这里趋之若鹜。

    且回顾一段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的一段佳话。略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苏东坡入仕之始,即陷入新旧党争,其父苏辙、弟苏洵均是旧党主力,而苏东坡本人的思想理念也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秉持的政治诉求南辕北辙。更重要的是,东坡对王安石喜好大言诡论颇为不满,并曾在一篇名为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但与此同时,东坡却对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在新旧党争中,王苏二人,多次交锋,最后均以苏东坡的失败而告终。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反对派,但对于苏东坡这个精神上的朋友,王安石却始终网开一面,无论多么大的冲突斗争,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织罗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乌台诗案”发生后,苏家遭遇大难,就连苏轼本人也已屈打成招,他的亲朋好友更是噤若寒蝉。当此关头,唯有受尽失意委屈,已然罢官在半山园,正在承受失子之痛的王安石冒险上书皇帝为他申冤,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终于力挽狂澜,成就和保全了民族文化史上一个丰碑式英才。以荆公这样的胸怀大度,这样的高风亮节,这样的人格风范,足以使晚清以来,民国以降,一些自认清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