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安禄山新史 > 第九章第二十九节 大破突厥兵

第九章第二十九节 大破突厥兵(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唐军陇右训练出来的战马,质量绝对比普通突厥战马要好。但是,好汉架不过人多,唐军骑兵的数量,却没法和突厥骑兵的数量相比,所以两军骑兵如果正式作战的话,吃亏的绝对是唐军。

人怕冷,马当然也怕冷。

让寒冷的北风一吹,刚开始化雪的地面,就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层。看到外面走路都要小心滑倒,安禄山和信安王李祎决定行动了。

这是一个疯狂的主意,从来没有哪个军队的主帅,敢在这样天寒地冻,连人行走都有困难的时候发动战争,更不要说攻击行动了。但是,在安禄山向信安王李祎送了一具,自己后方送来的样品军械后,已经不准备再相持的李祎,也同意了安禄山的作战计划。

第一次大规模依靠军械攻下营寨的行动,就要开始了。

寒冷的北风,既吹到了有城池阻挡的唐军哪儿,更吹到了只有厚布帐篷阻挡的突厥军哪儿。这样寒冷的天气,人马在野外,根本承受不了。

梅录啜已经决定,天气一转好,马上就退兵!

其实他早就想退兵了,只是自己的处境非常微妙,远比自己当初预想的危险。南面是大唐信安王李祎的十七万大军,东面是幽州龙门关的六万幽州军,北面则是营州和安东的九万联军。

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他地地理位置特殊。在刚开始时阻断了唐军之间的共同联系,让他们没法协同攻击。不过自己也没法行动,虽然面对那一面都没有大问题,但只要自己一异动,就又会让其他部队马上察觉,到时候三面一围攻,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在考虑了一番后。梅录啜准备撤兵了。

正如同前面提到过的原因,由于担心自己一动。唐军就会有所行动,却又只得半天一里半天一里的往后退。如果不是突然而来的大雪,他都已经退出饶乐境内了。

大量的火堆,在背风处的突厥营帐中生起,虽然御寒地皮衣有不少,无奈薄薄的帐篷,实在挡不了多少地寒意。在这冰天雪地的野外,再厚的皮衣,也没法挡住透骨的寒意。

“嘿!真冷呀!如果不是早上刚吃了几块小饼,我们只怕也要冻僵了!”一个满脸胡子的突厥大汉将手放在火堆上烤着,并不干燥的柴草,让帐篷里充满了烟味。

“是呀!出来二十万人,战斗中伤亡的不到三万人,冻死冻伤地人就已经超过了五万!我们这次出来。可是已经少了两成兄弟呀!”另一个也在烤火的大汉搓了搓手。

“唉!如果不是那个契丹可突于用粮食作赔偿,解除了我们的粮食危机,这次伤亡就不会只有这么点了,说不定……唉!”一个面黄肌瘦,明显营养不良的突厥汉子摇了摇头。

“哼!这次南下秋收,竟然让国人死伤这么多!梅录啜大臣肯定难辞其咎!”刚才第一个说话的大汉冷冷的哼了一下。

“哎!哎!你可别乱说!小心被人听见!”旁边的汉子们连忙出声提醒。

“是!是!我得小心!”大汉也是一脸的紧张。竖起耳朵凝神倾听,以防有人在帐外偷听。

帐篷外面,除了“呼呼”地寒风声,就只有弩箭划过天空的“呲呲”声,并没有其他人。

大汉松了一口气。

“呵呵!还好还好,外面并没有其他人,只有大风吹的和箭……箭?不好!是敌袭!”

几乎就是他的话音刚落,“扑扑”声中,几只粗大的箭枝,透过薄薄的帐篷。猛地射了进来。瞬间就将这个临近营地边缘地帐篷击倒,火堆烧着帐篷。燃起熊熊的大火。

除了刚才说了声不好的大汉,其他全都身上有份。

“啊呀啊呀”的惨叫,立刻满帐篷的响起。

听到“呲呲”的声音不断,大汉就知道袭击刚刚才开始,随手拿起旁边的一把大刀,劈开帐篷,冲了出去。

“敌袭!唐蛮子打过来了!”

“唐蛮子打过来了!”

********************************************

“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唐.通典》

唐人称弩炮为“绞车弩”或“车弩”。纹车弩就是十二石的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安禄山地安东手工作坊中,有地是本地产上好的木材和牛筋。他还参照宋代三弓床弩地概念,还对唐代现有的弩炮作了改进,研制了多种多弓床弩。一架弩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远胜于现在军队中使用的弩炮。多弓床弩的结构非常巧妙,弓弦的张设利用了滑轮。其中最为强劲的是三弓床弩,需十几名大汉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